登录
|
注册
|
搜索
|
返回网站首页
奇石交流论坛
→
文化研讨区
→
石文化探讨
→
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史(四)
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史(四)
发起人:清石缘 回复数:
0
浏览数:
1430
最后更新:2013/6/4 18:57:12 by 清石缘
简洁模式
完整模式
发表新帖
帖子排序:
从旧到新
从新到旧
2013/6/4 18:43:47
[
只看该作者
]
#1
清石缘
角 色:超级版主
发 帖 数:4
注册时间:2013/6/4
回复
编辑
删除
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史(四)
第四章秦汉时期一一中国赏石文化的发展时期
秦朝(公元前22l一前206年)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。秦王赢政一统天下后,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尊称合二为一,称为皇帝。秦为了巩固封建大帝国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、政治、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措施,尊崇法学思想。汉在承袭秦郡县制的基础上,确立了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统治,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,封建礼制基本确立。汉武帝时,国势强盛,封建秩序日趋巩固,建立起了一个幅员辽阔、统一的多民族封建集权国家,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封建割据的局面。东汉随着佛教的传人和道教的创立,自然山水由崇拜对象转变为宗教场所和修身养性的地方,这为园林和赏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。
第一节:从自然崇拜到神灵观念的转变
随着社会的发展,原始社会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,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日益深化,原来作为自然崇拜的某些对象,渐渐被赋予某些社会属性,使自然神演化为人格神,如山神、日神等。以后又进一步被统治阶级宣扬、利用,而成为真正的宗教形式。秦始皇幻想使江山永固,又想长生不老永享人间富贵荣华,所以神灵、仙山、长生不老药,对他具有强烈的诱惑力。他不辞跋涉之苦到全国各地巡狩名山大川,访道问仙,登峄山、琅琊山、成山头、芝罘蓬莱等,并封禅泰山,宣示功德。海上仙山,是一个理想的境界,由于方士的渲染,给它涂上了一层虚幻、奇妙和神秘的色彩,为历代人们执著追求。海市蜃楼和蓬莱三仙山,则成为中国传统神话中仙岛、仙域景观的典型代表。
秦汉以来,方士盛行,他们迎合秦始皇的迷信心理,极力鼓吹仙山之说,方士徐市(福)终于凭借三寸不烂之舌,以长生不老药为诱饵,说服了秦始皇。据《史记.秦始皇本记》载:“齐人徐市等上书,言海中有三神山,名El蓬莱、方丈、瀛洲,仙人居之,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,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干人人海求仙人。”秦始皇派徐福人海寻找仙山神仙,但是泥牛人海无消息,徐福一去不返。而庙岛群岛的奇丽景色,却真有仙山之风貌。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,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海边奇景。北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作了生动描绘:“登州海中时有云气,为宫室、台观、城堞人物,车马冠盖,历历可睹,谓之‘海市’。”海市是一种自然现象,是一种幻景。当天气晴朗之吋,天上漂浮着白云,海风微微吹拂,风和日丽波浪不惊,朦朦胧胧的海面上,忽然出现群峰耸立,阁楼隐现,有蓊郁苍翠的大山,也有道路、小桥、小岛,亦有城市和车水马龙的街道……虚无缥缈,忽隐忽现,霎那间又自然消失,“真神仙所宅也”。
庙岛群岛不仅有海市奇观,其海蚀地貌景观也十分奇特迷人。奇峰怪石或雄浑粗犷,或古朴清幽,或玲珑剔透,有的突兀群聚,有的孑然孤立,有的像宝塔挺拔,有的像宝剑直插云霄,还有的象雄狮,有的像玉女,栩栩如生斗8韵各具。
第二节:泰山封禅是神化自然的集中体现。
山岳崇拜是自然崇拜中最集中最典型的崇拜之一。远古时期,山不仅是神的象征,也是神仙的居宅,还是通天之径。山岳崇拜伴随着天地崇拜而来,对大山的崇拜最初为在山上祭天,这时还属于自然崇拜范畴。后期则发展为人化自然、神化自然,增加了浓厚的政治色彩。
后世“七十二君”封禅之事,是人们对远古意识与仪式的象征性追忆。而大汶LI文化中发现的陶器图像文字,则为“燔柴祭天”之礼的原始记录,是中国最早的图像文字,也是大山崇拜的最早记载。说明5000年前的先民们就在泰山上烧柴祭日,后发展为祭天大典。远古先民对大山的崇拜,转变为自然神灵崇拜,也就是原始宗教信仰。封禅是泰山文化中独有的现象,它起源于大山崇拜。泰山自古被视为神山、圣山,成为天的象征和大山崇拜的典型代表,具有至高无上形象。泰山封禅已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人文肯定。然而唯泰山为五岳之宗,由于泰山雄伟高大,雄峙东方,被视为通天拔地与日月同辉,与天地共存。更以其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及人文景观的烘托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。汉武帝面对泰山,佩服得五体投地,赞曰:“大矣、特矣、壮矣、赫矣、骇矣,惑矣。”
自先秦七十二君,到中国封建社会封禅活动上下相继达4000多年,无数帝王或使者前来朝拜祭祀,宣扬“受命于天”、“功德卓著”,祈求“泰山安,则四海安”,即国泰民安。郭沫若说:“自秦汉以来,历代帝王封禅,也就是向泰山朝拜。比帝王还要高一等,因而谁也不敢藐视它了。”于是,经过神化的泰山成为古老昌盛的民族象征,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,是大好河山的代表,是大山崇拜的典型化和具体化。封禅活动也成了一种旷世大典。
一、东岳大帝是泰山神的人格化
封禅是封建统治者祭山神的政治大典。泰山神由一般自然神而演变为具有人格化,且有帝王之尊的神灵。统治者开始自觉地利用泰山,借泰山神而设教,故使泰山的政治色彩更浓烈,称泰山为:“群山之祖,五岳之宗,天地之孙,神灵之府”。从以上封号人们不难看出,中国人对泰山崇拜真可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,这在世界山川中也是空前绝后的。
二、碧霞元君是源于象形石崇拜
碧霞元君,又称泰山玉女,俗称泰山老母、泰山奶奶。按道家之说,男子得仙称真人,女子得仙称元君。《岱览》载,秦始皇封泰山时,丞相李斯在岱顶发现了一个女石像,遂称为“泰山姥姥”,并进行了祭奠。到了宋真宗东封时,因疏浚山顶泉池发现损伤了的石雕少女神像,遂令皇城使刘承硅更换为玉石像,封为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”,泉池则称为玉女池。不难看出,碧霞元君是源于一个象形石,因怪石酷似女子,便以其形而赋予神女的内涵,并命名为“神州姥姥”,以后又进一步神化,赋予灵性,并进行祭奠。
三、无字碑、五车石、四维距石、石阙
无字碑是我国最古老的巨型立石,立于岱顶之上。此石为一长方体,下宽上窄,四边稍有抹角,上承以方顶,中突,高6米,宽约1.2米,顶盖石与柱石皆为花岗石,石柱下无榫,直接下侵于自然石穴内,无基座,无装饰,通体五色彩,无文字,粗犷浑厚。由于年代久远,风雨剥蚀,虽无字胜有字,蕴藏着大量信息,为后代留下了不尽的话题,有深刻的审美底蕴。明代张岱《岱志》:“泰山元气浑厚,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。”无字碑的造型质朴厚重,本身就是泰山精神的象征。同时,以巨大的山石为美,也体现出当时在山石的欣赏上,不是崇尚玲珑剔透,而是以大为美,以壮为美,以阳刚为美的审美观点。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块巨形立石,也是我国立石的鼻祖。
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置石,就是源于秦汉的立石形式。就内容而言,由规正石转变为自然石,以观赏为主,突出自然之美。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0一前89年,曾先后8次去泰山,也曾在岱顶立石。
四、“泰山石敢当”是灵石崇拜的遗俗
“石敢当”起源于自然崇拜中的灵石崇拜,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,逐渐被人格化。此神并无具体形象,只是以石碑、石条刻上“泰山石敢当”五字,立于交通要冲,或于道转角处,或立于道旁或嵌于墙壁,以驱邪镇妖。“石敢当”源于“丸石镇宅”习俗。
五、刻石是石文化的延续
秦汉时期,由于皇帝不断巡视天下名山,多次登泰山,封禅,祭天告天,并立石刻石,以记其功德。文人学士也喜欢游山玩水,登高胜,因而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、摩崖石刻,成为中华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石鼓文系唐初在陕西陈仑发现的秦代石刻,称为我国“石刻之祖”.习称石鼓实为石碣,距今已有2700多年。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多次巡视名山,留下众多刻石,除泰山外,还有峄山、琅琊、芝罘、碣石、会稽、东观等。由于受秦立石、刻石的影响,刻石到汉时已十分盛行,并由立石刻字演化为碑。这些石刻艺术品是文化珍品,是天然书法展览,极大地丰富了石文化的内容,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。
第三节 自然山水园林初步形成
——宫苑中以奇石造园,掇山,一池三山布局手法成为传统园林特色
自秦汉以来,随着经济日趋繁荣,造园业得到很大发展,久居城里因“不能置身岩下”享受大自然的景致,便在苑中堆山叠石,再现自然景观。从皇家到官吏竞相造园,有的则穷奢极欲。《史记.秦始皇本记》记载,秦始皇“三十五年……,先作前殿阿房,东西五百步,南北五十丈,上可坐万人……,周驰阁道,自殿下直抵南山。表南山之颠以为阙。”,“立石东海上朐界中,以为秦东门。”在咸阳作长池,引来渭水,池中堆蓬莱山,以求神仙降临,同时用天然奇石装饰宫殿和庭堂,愿以石为伴,得天然之乐。汉武帝在长安章宫内挖太液池,池中作蓬莱三山。自秦汉以来,对海上仙山的追求在中国园林中影响很大,一池三山的布局手法已成为传统园林特色,并历代相沿成习。现存园林如北海公园、圆明园等,依然沿用这一手法。另外,上林苑为秦旧苑,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营建朝宫于苑中,阿房宫即其前殿。汉武帝扩建,周围达100多公里,有离宫70所。苑中放养禽兽,以供皇帝射猎。富豪梁冀的“花园”等构石为山,高十余丈,连绵数里形成山石奇观。这些点缀的孤赏石和假山,不仅再现了大自然的景观,也使人们崇尚自然的要求得到满足。《史记.秦始皇本记》:“令子婴斋,当庙见,受玉玺。”说明秦汉时期玉器已被广泛运用。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文物中发现我国最精美、最大的玉壁,体形大,直径为43.2厘米,厚1.6厘米,孔径ll,5厘米,玉璧上雕刻有精美的装饰。玉璧上的兽面,生动逼真。另外,在玉璧上发现当时生产同类玉器的编号“六百六十”,说明秦汉之际玉器生产规模很大。玉玺为皇帝的玉印。《辞源》:“古代印玺通称,以金或玉为之。秦汉以后,以玉为玺,为皇帝所专用,因此指喻皇位。”
西汉张骞于公元前2世纪出使西域,探明了亚洲内陆交通,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联系,开辟了丝绸之路,并从西域带来玉石、石榴等特产。相传张骞在天河畔发现一怪石,便拣了回来,让东方朔欣赏。东方朔十分聪慧,幽默的对张骞说,这不是天上织女的支机石吗?怎么会被你拣到?将怪石视为天上仙女之物,那自然也是具有灵性的神石了。支机石身价倍增,成为珍品。张骞将带回的几块玉石,献给了汉武帝。武帝因寻找不到昆仑山,便把生产美玉的新疆于阗命名为昆仑,从而了却对昆仑的渴求心愿。
汉留侯张良,在济北谷城山下发现一块黄石,十分珍爱。他生前虔诚的供奉它,死后连同黄石一统人葬。其后人节令祭扫,祭张良,也祭黄石。张良对黄石的热爱真是到了痴迷的程度。黄石据说是仙人的化身,当初在邳圯向张良赠送《太公兵书》的老翁,以后变为黄石,这就更增加了神奇色彩。据《史记.留侯世家》记述:“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父老与《太公兵书》者,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,果见谷城山下黄石,取而葆祠之,留侯死,并葬黄石冢,每上冢伏蜡,祠黄石。”
秦汉是封建社会政治稳定、经济发达的时期,也是中国赏石文化由自然崇拜向自然神灵转变的时期,赏石除自然属性外又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属性。同时,由于海市蜃楼的神秘莫测,引起了人们对仙山灵药的追求,致使海上仙山被定为一个理想的仙境,并在园林中可以追求,通过堆山叠石、模拟、浓缩,再现海上仙山的自然奇观,这样也为中国传统自然山水园林奠定了基础。一池三山的园林构图形式在中国逐步形成,赏石文化也成为园林中一门专门的艺术,形成专门学科,奇石作为艺术品在园林中被广泛应用。
泰山封禅是山岳崇拜和神化的集中体现,泰山亦被推向至高至尊的位置,泰山在被神化的基础上又被进一步人格化,致使天人合一。碧霞元君是象形石崇拜的典型化和演变;无字碑是现存巨型立石的鼻祖;张骞的支机石、张良供奉的黄石则开供石之先河。从以上大量资料可以得出结论,秦汉时期的中国赏石文化已进入了发展时期。
以石会友,品茗论道;笑谈天下,共赏美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