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海派赏石的特征》---转载摘录
发起人:竹林小筑  回复数:0  浏览数:1251  最后更新:2013/6/16 21:44:47 by 竹林小筑

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:
2013/6/16 21:44:33
竹林小筑





角  色:版主
发 帖 数:15
注册时间:2013/6/3
《海派赏石的特征》---转载摘录
海派赏石是中国赏石界特有的文化现象,是特殊的地理、历史、文化条件下的产物,它的形成与发展,和海派盆景颇有相似之处。海派赏石的精髓,可以概括为“海纳百川、宽容和谐”这样八个字。具体研究细分,又可以用以下三个特性来表述。



石种的广泛性。上海的观赏石资源,比盆景更可怜,几乎为零。但是,自从改革开放以来,上海成了全国各种观赏石的集散地,而且还是海外观赏石资源的进口港。有资料表明,上海紧接着“南京雨花石协会”的成立,产生了“上海爱石协会”(即“上海市观赏石协会”的前身),当时虽然以赏玩雨花石为主,但是部份石友已有赏玩灵璧石、英石、太湖石、昆石的历史,石种的局限性较小;当新疆风棱石及硅化木、内蒙风砺石、广西水冲石等先后在江阴路花鸟市场露脸时,更能开风气之先,兼收并蓄,做到传统与时尚并存,水石与山石争辉。上述几大主打石种,都是在上海首先亮相,在形成一定气候后,引起了东南亚地区石商的注意,他们于是直奔产地,把当地的石头搞得沸沸扬扬,最终促使当地人民和政府加以重视,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一大产业。其中,海派赏石的枢纽作用是功不可没的。

     

底座的多样性。海派赏石的底座,是“海派赏石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早期主要传承明式的简约大方,舒展流畅,体现出“大美无华”的审美风格;清式的繁华富贵、精镌细雕,体现出“王者之气”的审美风格。现在明式、清式的底座虽然占有一定的比例,但求变、创新的底座样式已成为主流,正向着“一石一座,座座不同;和谐协调,相得益彰”的目标前进。只有敢为人先、努力不懈,也就有希望鹤立鸡群、卓然成家。上海制作的底座,所以能得到全国石界的广泛称赞,与上海石友的求变精神分不开。海派底座的特色,既是物质性的劳动产品,又是精神性的文化产品,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、艺术内涵。唯其如此,才无愧于“海派”的称号。

     

理论的包容性。目前活跃在上海的赏石理论家,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艺术素养。他们在进入石界前,都已在收藏领域各有所好;涉足石界后,也已有10多年以上的历史,并且藏石颇丰。更由于前述二个特性,使他们的理论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,也使他们见多识广,具备了更多的包容性。他们的赏石理论文章,比较能够理论联系实际,从实际出发,所述所论言之有物,而且颇能深入浅出,言简意赅,文字流畅而通顺。较少从理论到理论、脱离实际、隔靴抓痒的毛病;更少见故弄玄虚、哗众取宠的恶习。他们以精明而讲求实效的上海人性格,对赏石文化的历史和现状,或溯渊钩沉,钻研传统文化;或洋为中用,借鉴时尚理念;或科学考评,阐发格物致知;或面向大众,普及赏石知识。他们犹如余秋雨先生在《千年一叹·上海人》中所写的那样:“在文化艺术领域,深得上海心态的学者,大多是不愿意去与别人‘商榷’,或去迎战别人的‘商榷’的。……上海人即使被‘商榷’了也很少反击,他们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观点,对于反对者,他们心中回荡着一个顽皮的声音:‘关侬啥体’……他们求变,又进而把变当作一种自然,善于在急剧变更中求得一份自我,也不诧异别人在变更中所处的不同态势。”这同样是上海赏石理论家的独特心态,唯其如此,才无愧于“海派”的称号。

       

今后,海派赏石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和成熟,从形式到内容必将更臻丰富多彩,也必将在中国当代赏石文化史上谱写出光辉灿烂的新篇章。